自從敗入了台數位相機以來,數位相片的數量狂增猛增,硬碟一下子就不夠用,面對數以萬計的數位相片,要怎麼管理呢???
身為圖書館員,得要有一套方式管理才不負資訊管理守門員的稱號…
石器時代:檔案夾命名管理
2000年/淡江大學/社團/2000年社團慶生會
這種充滿卡片目錄時代氛圍的管理方式對我來說有幾個問題:
2.本人沒有什麼階層分類的Sense
4.可以查尋的方式太少
前面都是騙人的啦,其實是身為館員一定要更科學嘛(能呼攏過去嗎???),這種方式是無法查尋時間的,檔案夾檔名內能有的資訊太少了,在資料量一大的狀況下,搜尋又慢又不好找。更慘的是,找不到單張檔案。
青銅時代
:檔案命名法
也只有進步一滴滴而已
資訊時代
:編輯EXIF/IPTC檔檢索
什麼是EXIF?
EXIF 全名是: 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這是日本電子資訊科技工業技術協會 (JEITA) 所擬定的規格。在 EXIF.ORG 官方網站上, 也公開了這份長達 150幾頁的規格書,不過網友們不用擔心,這個規格書是給相機相關廠商 設計 firmware (韌體)或軟體時的參考,我們只要透過一些支援 EXIF 的影像瀏覽軟體(譬如 ACDSee), 便可輕易解讀各項 EXIF 規格資料
資料來源:http://www.dcview.com.tw/article/newreadarticle.asp?id=2677
它記錄的資訊有哪些呢
這張圖可以看到,它能記錄拍攝像機的型號,處理的軟體,拍攝的時間,它的光圈、快門,ISO值全都有了,你還可以定義作者、關鍵字等方便進行搜尋,EXIF的資訊是內嵌在JPG檔裡,所以,不管這張圖怎麼傳,它的資訊都是存在裡面(當然有些例外)。
什麼是IPTC
另一個嵌在JPG檔裡,可以讓我們定義作者、關鍵字的Metadata為IPTC CORE
國際新聞通訊協會(IPTC)是由世界主要新聞機構所成立的組織,致力於開發各項技術標準 以提高新聞交換的能力。目前已制訂多項XML標準作為新聞資訊交換之用。
在圖檔裡,若使用Photoshop或是Acdesee等圖型管理軟體,就可以看到IPTC CORE的資料
上圖可以看到IPTC CORE可以編排的資訊有哪些,這是用ADOBE BRIDGE所呈現的畫面,包括作者、關鍵字、題名,作者題名,版權宣告、URL等,這些資訊加上EXIF的資訊,在管理大量圖檔時,的確能應付絕大部份的需求了。
所~以~
就可以利用些軟體來編寫、檢索這麼多的數位相片的EXIF/IPTC(Metadata),是不是有很進步的感覺?
目前,我所使用的檢索介面是Google(對,又是它)的Picasa 2,它能檢索所有的EXIF與IPTC的資訊,並能自動產生時間排序資料庫,介面簡單清爽,檢索快速,支援布林邏輯,還有些小小的編修功能,非常好用,而缺點呢,因為它要產生索引檔(才能讓它快速的檢索),又要開啟監視系統的話,超~占資源的,所以我大多是臨不用電腦前再開啟它,讓它自已來跑。
在右上方有些字看不太清楚,我是下了「Nikon」「婚禮」二個關鍵字,Nikon是我相機的廠名,是在EXIF裡的資訊,婚禮,是我於IPTC CORE裡所下的關鍵字,在短短不到一秒的時間裡,就找到了結果…(大量出現客串的是我的超肥貓 YMI 有八公斤喔~!!!!!!!)
那要怎麼編修呢?
找到了一個免費的軟體pixvue,小巧而好用,它可以利用建立板模的方式來批次處理大量圖檔裡的EXIF IPTC,不用一個一個來key,還不錯用喔…更好的是,它不占系統資源。而EXIF,如同XXC 兄所提醒的,除了要騙老闆外,其實不用動它,資訊就在裡面,也不太需要再進行編修了。
圖書館能用來做什麼呢??
說真的,近日整理舊照片,有趣的是,近幾年有數位相機後,反而能找到的照片比以往少,沒有沖洗出來典藏,數位檔很容易就流失在洪流之中,這些機構的影像,需要一個能典藏並且被利用的一個系統,才能有效的流傳下來。圖書館自已有典藏的使命,要是沒法子做好…那也是蠻可惜的。
總是覺得反諷,進了數位時代,內容產生容易了,典藏的課題反而變多了…
--
補充說明一下,使用這種IPTC/EXIF最大好處,是不論複製、轉copy,這些資訊還是會和照片一直跑的,當然,如果要把這些資訊要從照片洗掉,還是可以做得到,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上來說,這些資訊很好使用,也不需擔心備份問題,在許多的報社裡也是利用IPTC來管理圖片資訊…ex。水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