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來,尤其是這幾月以來,圖書館界再次受到網路的第二次衝擊(新世紀福音戰士?第二次衝擊??),有Google、Yahoo、M$等都在進行數位圖書館計劃、有使用者不再進館的壓力、有IR、Wifi等的新科技要學,有Library 2.0的觀念要進入,更慘的是,圖書館的中心思想有幾個人搞得懂????自蘭卡斯特以來就一直有人在問圖書館是不是該說再見了,這位Paul破鑼兄也提出他的看法。

篇文章在國外的許多的blog都有討論到,也有很多的Blogger認同,先翻部份,再去仔細思考……

PS。我承認,我翻文章都翻一半,自已都覺得不好意思。本來想全翻完再一次放上來,以免老是這樣,不過,還是不行了…還是先翻一半上來吧…


Libraries:Standing at the Wrong Platform, Waiting for the Wrong Train
圖書館:站錯月台上錯車?

By Paul B. Gandel


網址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m05610.pdf

書館在過去幾個月裡有幾個超熱門的話題,再一次的,圖書館如何在不斷變動的資訊環境裡生存這個問題又再度被提起。德州大學致力在數位化他的研究所圖書館-把書搬出去的這個公告,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因為媒體用「空空的圖書館」使這種印象更上了一個層次。更有甚者,Google計劃要把主要的圖書館館藏數化化,讓圖書館在不斷增長的數位化世界裡朝向淘汰的路上火上加油。

而,這種圖書館角色問題上的考量,或是圖書館於數位化世界裡被需要與否這件事,不是件新鮮事了。約三十年前,蘭卡斯特就在一篇了不起的文章「圖書館在哪裡?或是衰亡的圖書館」(Whither Libraries? or , Wither Libraries"梁董按:以諧音來命名) 提過同樣的問題。自此以後,很多文章就充訴著類似的問題了。

如馬克吐溫說的「對於我死去的報導已經誇張的不像話了」(the reports of my death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圖書館一直很有效率的運作而不管這種預言。最了不得的是三十年的科技在進步,圖書館卻還是維持著不動如山。是的,圖書館的空間已經結合了咖啡店和電腦,但是在今日不論任何人走進圖書館建築裡都會訝異圖書館的變化是那麼的少。

當圖書館已正面面對科技進步的浪潮時,從不說出來的假設卻還是一直存在:圖書館學的傳統價值與架構是否仍是身處在變化之海裡的錨呢? 在今天,線上目錄已發展的很完備,但是仍然以MARC的格式保存了當年卡片目錄的基本架構。館藏也已很快的發展成數位的格式,檢索數位格式的方法也隨之發展,但是在館藏、讀者之間的關係中圖書館還是扮演中介的角色。另外,圖書館依然如三十年前的方式來組織。儘管職業名稱已改變,在讀者服務與技術服務上、專業館員與半專業館員的分岐, 比之現代的靈活制度,仍是保持著如舊有的中世紀階級制度。

而,就像是完美的暴風一般,網路的入侵可警示圖書館舊有技術已大有不同。網路已影響了圖書館非常核心的部份:1、館藏 2、保存 3、參考

我們先看第一部份館藏--圖書館的心臟與靈魂。以觀察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來看,館藏現在是由個人、出版商與資訊使用商所建立的網站。這些網站常如資訊中心般運作,扮演了圖書員指導讀者特定或有興趣的主題資訊的角色。

多的現象是,網路上資訊的商業聚合行為已大大的減少圖書館決定採購單獨電子期刊或資料庫的彈性。愈來愈多的狀況是,能買單一期刊或題名的決策變少了,以最少的錢買以合約綁很多電子資源變多了。如Paul Kobulnicky保羅 哭不林踢在E Content裡EDUCAUSE REVIEW文章所指出的圖書館正將他們的精力放在如採購的這種「大事」上-本質上來說購買電子資料"館藏"並聚合在一起是該由其它人所做的,是件要嘛有,要嘛就沒有的事情。對大多數的圖書館,採購電子出版品卻正成為一個談判的練習,而且採購的過程已比館藏決的過程還重要了。這個服務很快的會讓圖書館輕易的成為購買的仲介商(purchasing agent)並成為非常平常的事。

果愈來愈多的館藏是被商業仲介商存放在各不同的地方遠端的"擁有"的話,管理與保存這些資料的問題就很明顯了。傳統上來說,保存人類智慧遺產是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梁董按:請參照電影 「明天過後」那個抱著古騰堡聖經的那位館員)。當愈來愈多的遺產成為了數位化資料並被"私人"所擁有,當這些資訊供應者倒掉了如何確定這些資料還能流存下來不就成了個問題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