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國圖書館界為了電子書收費的模式,討論的沸沸揚揚,起因為美書商HarperCollins在3月1日時提出:一本電子書被借26次後,需再購買一次;價格則低於紙本80%。美國圖書館員大起反彈,紛紛抗議,可見TED這兒的「圖書館員發起抵制 HarperCollins」。

二天又看了Inside的「由電子書借閱的本質,論「On demand business」的應用與否」與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副秘書長龐文真在數位時代上發表的「ebook business = on demand business 電子書生意=即時滿足生意」二篇由不是圖書館界所撰寫的文章,我必需說,看得是心驚膽跳,因為文內在在成理,而放眼台灣圖書館界卻沒有相對的回應。身為館員一定要看一下這二篇…使用者怎麼看圖書館,與圖書館看圖書館之間,已經產生了很大的落差了…

面二篇文章的論點,有些我很認同,有些,則需要加以說明:在龐文真副秘書長文中所提的「這樣的電子書服務很怪奇,硬是把紙本書的模式套到電子書上,卻完全忽略讀者要什麼和電子書真正的特性!」,完全一語道破目前的怪奇現象。

早期推出電子書平台的美國netLibrary廠商推出時,淡江大學圖書館即為全亞洲第一個採購的圖書館,當初是希望由電子書的特性帶給讀者真正的方便,然而,早在那時開始的借還模式,即是需要Check in 和Check Out,同時也只能有一個人借,如果要同時有二人借出的話,對不起,您必需要買複本,所以,明明是電子,卻還是紙本的特性,更慘的是,還得用螢幕來看,或是印出來。

時館長有和他們力爭數位化時代該有數位化思惟,然而,netLibrary告知,之所以採取這樣的動作,是因為出版單位要求,怕傷害到紙本的權益。這個模式,一直延續至今,對圖書館而言,圖書館是希望能達成最方便讀者的使用。而出版商,則是要保護自已的生存利益。這是第一個矛盾。這個矛盾也讓電子書無法成為真正的"電子"書,書的部份多過電子。

一方面則是圖書館內部的矛盾,進入數位時代後,圖書館界內部一直對於該擁有(ownership)與還是提供讀者檢索即可(access),較「老」派的人認為圖書館具有保存資料的任務,若是一本絕版書,沒有圖書館的保存,很有就此消失的危機,相信副秘書長這陣子在找公版書時對圖書館這方面的功能有所體驗。較「新」派的人認為,在有限的資源裡,圖書館能快速的提供讀者需求,就是它的第一使命,所以,提供access是為重要的使命,ownership就先不管了。…以電子期刊為例,雖然讀者非常滿意電子期刊的好用,但的確慢慢的養成了如Elsevir這樣的超大學術期刊資源獨占怪獸,每年以7%-漲價,不續訂,我們原有的資源就消失,一點不剩,這個可怕的經驗的苦果,至今還讓圖書館痛苦不已,特別是在每年編預算的時候。

以剛提的netLibrary為例,它曾經倒過,(就在淡江買沒多久),當初所耗費的金錢就像倒到水裡完全消失,後來是OCLC併購後才復活,這次經驗,也讓各圖書館在採購電子書時,都有種緊張感,那陣子也會和電子書平台商要求一份電子檔的backup檔…

上可知,圖書館界對於數位資源是種害怕又喜愛的矛盾,
這也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為什麼美國圖書館會對HarperCollins採取抵制動作。包括:
 1、不但沒有ownership 連access都是無法掌握的情形。
 2、行政預算與採購上到底要怎麼去估量我的預算?
 3、圖書館有確保讀者知的權利的使命,當資料都在別人手中,如何能確保呢?
還有很多很多…從行政細節到核心價值都是議題。

些,都是舊思惟舊體制下的觀念,但是若圖書館的主管/母機關沒有這方面的前瞻, 圖書館員該如何自處?圖書館界並不是不想了解數位出版,而是實際在數位出版上遇到問題過,造成目前的情形。這矛盾,出版社也是同樣存在,雙方都在害怕與探討…

雖身為圖書館員,但是對圖書館的未來是採非常悲觀的角度,對我來說,目前正是「後圖書館時代」,圖書館將成為「放紙本的博物館」前進,我們原受的訓練,多年(或很快?)後將完全消失,而出版社或是如Overdrive的電子書平台會取代大部份目前紙本的流通(註)。但悲觀不代表放棄,而是代表更極積的作為館員實在不該停在「我們就是這樣子」,而是要力求在新時代裡可以立基的縫隙,參與對話以及爭取表現,才是該面對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