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過年前,在上班前,到7-11買杯飲料並翻了一下報紙,就看到了篇有關SSCI的讀者投書,大意為公共電視與SSCI均太過於強調,卻忽略了公視與學術其後的真正本質等,心下就犯嘀咕~

別誤會,這篇社論的論點我非常的認同,只是,報紙上把SSCI打成了ICSS了…希望是報社那裡打字出了問題,要是因為是投書者把SSCI寫反了,那那那…套用邱老師後來的信文中的一句「五味雜呈」啊~

過年時,接到邱老師的來信,原來老師也見到前陣子各校狂爭五年五百億,心有所感也投了一篇社論,中間發生些枝節,但最後仍被登於中時的社論上~

有種感覺,特別是近年來,教育當局只針對「短線」的目標與成效要求與鞭策,不看遠景只看利益,其短視已然對高等教育造成不可抹滅的傷害,身為大學圖書館工作的一員,看到老師們為了要升等,為了那所謂的國際期刊投稿加積分的制度,已很難見到需要長時間才能突顯學術價值的研究,轉而的是短線,或是一稿拆三篇等等怪現象…

 只有平衡才能真正的健全環境~



附上老師的全文稿:





台灣需要有更多自己的國際期刊

 

作者:邱炯友

淡江大學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教授

 

 

前言

教育部五年五百億的「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所引起之爭議,其癥結之一乃在於過度重視國外Thomson ISI所發行的三大引文索引資料庫(SCISSCIA&HCI)之效益,忽略國內人文社會科學之本質與發展。學術期刊與專書的發表常被視為學術成果最具體的證明,但因為講求研究時效,再加上自然理工領域掛帥和網路科技的引導因素下,使得學術期刊成為眾多學術傳播管道和學術評鑑之核心對象。前述三項國外引文資料庫皆以期刊文獻為主,國內許多學者對於藉由該引文資料庫之國際期刊排名等量化指標,而評定人文社會學者學術成就,甚至於推及學者所屬大學之整體表現,則相當不以為然。

試問何謂「國際期刊」?

國內大學與研究機構於鼓勵或評鑑學者發表研究成果於學術期刊時,常以所謂「國際期刊」一詞當成標的,卻始終矯情於「國際期刊」之認知,不敢直稱此標的即為「被收錄於SCISSCIA&HCIEI」期刊之意,但內心實地裡皆逕行等同於此,這種心態即使在若干國內學術期刊已達相當的學術水準,並具有跨國的作者稿源和編務委員會組織,以及受國外著名專業期刊資料庫收錄等事實條件,卻因出刊於「台灣」或囿於中文期刊,而無法被當成「國際期刊」。這種認知邏輯極度窄化了「國際期刊」的內涵及可能,導致台灣的學術界研究成果被特定國外期刊資料庫所掌控;學界也就更少有發行「國際期刊」的雄心壯志;而台灣也斷絕了知識經濟產業、數位內容產業下,拓展「學術期刊出版產業」的多元機會。

對於這些爭議,問題在於我們混淆了「國外期刊」與「國際期刊」之份際。台灣所出版的學術期刊中,僅有極少數獲選於SCI資料庫之列,這些當然也是名符其實的「國際期刊」。然而,我們卻漠視「國際期刊」並不一定等同於「被收錄於SCISSCIA&HCIEI」之事實。

誰來帶領學術出版的紮根運動?

「五年五百億」喊得震天嘎響,政府理應回歸期刊論文供需本質,努力於營造更宏遠目標,積極扶植國內學術期刊之編輯出版;而非僅挹注於國內學者著作的國外期刊發表。台灣確實有少數期刊為了擠進SCI之列,花鉅資引進ElsevierSpringer等國外學術出版商,將原本產自國內自編自導的期刊資源加以改造,藉由國外之資源與技術,快速變裝成「國際期刊」。這之間當然不乏成功案例,它們確實擁有優良的團隊與作品。但是這類變裝手段若是來自於政府(如:國科會)經費主導,在拱手讓與國外出版者經營台灣學術資源的同時,將仍不免產生疑慮,因為以公部門力量不去培植本國學術出版產業,卻反以操短線手段掙得國外青睞,這種不紮根政策,將來恐怕無法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學術出版產業之威脅,如果 華文的學術期刊出版終有可與英文學術期刊出版相抗衡的一天,則缺乏政府輔導關愛的台灣學術期刊出版產業將日薄西山。

台灣需要有更多自己的國際期刊。事實上,我們應該有將「國內期刊」轉化為「國際期刊」的信心。如何去蕪存菁,使國內期刊成為優秀的國際期刊,能與優良的國外期刊相媲美?除了期待政府於政策上的支持之外,就需要靠學術期刊評鑑來達成。學術期刊評鑑大致可以分為「論文」與「出版」評鑑,換言之,其應包含兩種意義:稿件內容稽核評鑑與出版業務稽核評鑑。前者重點在於稿件之學術價值與品質,可透過引文計量分析、學術同儕審查等方式處理;後者則應重視編輯業務和流通發行情況,可經由期刊基本形式評鑑,以及其他各式量化或質化指標予以鑑別。目前國內學術評鑑機制大都偏向以引文計量方式來看待學術成就,也就是偏重於期刊「論文」的表現,卻忽略將期刊「出版」評比視為值得關注的事項。

期待:代結語

我們期待國科會或相關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能更深切體認學術期刊本身對學術發展的重要性不亞於論文。就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業務而言,除了執行大學系所之學術評鑑之外,在國內大學評鑑制度之規劃上,亦可將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視為一種可評鑑的行政業務項目,進而結合「出版」質化導向的人文社會學優良學術期刊清單與「論文」量化導向的人文社會學引文索引資料庫,與國科會攜手提升台灣學術期刊出版的國際化,以及使人文社會學學者得以透過國內引文資料庫之開發,產生更多的研究動力。從單純的學術評鑑到促進產業發展,雙軌運作將更符合台灣的環境與利益。唯有改造國內期刊出版環境,將其視為學術出版基礎建設之一,不僅可提升國際學術競爭力,也可未雨綢繆,早日因應未來兩岸華文學術發展、期刊資料庫產業之競合關係。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