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摘譯、演講筆記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本文於全國高中職圖書館電子報第96期

 網址:http://shslc.ltsh.ilc.edu.tw/epaper/epaper96/epaper96.htm

 

 

新移民與多元文化圖書館服務

前言

    隨著社會的日漸國際化,愈來愈多的外籍人士至臺旅居、落腳或是定居,而原本由福佬(67.5%)、客家人(13.6%)、外省人(7.1%)與原住民(1.8%)四大族群所組成臺灣人口版塊(註1),在外籍人士占臺灣人口達近2%後,這些移居來臺的新移民隱然成為臺灣的第五大族群。另一方面,據教育部於民國90-99十年間統計,大陸與外籍配偶嬰兒出生平均比率為9.84%(註2),換言之,未來在中小學裡每個班級中每十位學生,幾手就有一位是新臺灣之子,新移民實為臺灣重要的一份子,而這些原生於不同國家的這些新移民們,也為臺灣帶來了多元文化的新風貌。

然而,在傳統的圖書館服務中,大多著重於本地的主流群體,而新移民社群則因語言、文字、風俗、溝通等等的文化障礙之故,較不易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政府亦有注意到此方面的問題,在學校與各社教機構中,對新移民投入許多資源,包括語言課程、資訊教育等,以期讓各國移民融入臺灣這個原本就具有多元文化特性的土地之中,而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體系,也開始推出多元文化服務。本文將就目前臺灣公共圖書館所推出的新移民與多元文化服務進行簡單的現況描述與歸納。

 為何圖書館需要推動多元文化服務

        若檢視圖書館的核心價值來思考圖書館推動多元文化服務的原因,或許可由各重要的圖書館宣言中略觀一二。在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公共圖書館宣言」(UNESCO Public Library Manifesto)中即指出公共圖書館具有促進文化間的交流,並保持文化的多樣性的任務,同時圖書館的館藏發展不受政治、宗教、種族等影響,而其服務亦不分年齡程度,公平無私(註3),強調了圖書館服務應有超越種族、文化的公平性。

         隨著全球化浪潮造成各國之間的連繫日漸緊密,一個國家內的文化不再是以單一的樣面呈現,而是成為主流與多元的交會,觀察到這樣的趨勢,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FLA)於2006年更發表了「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The IFLA Multicultural Library Manifesto) ,主旨為支持圖書館尊重多元文化與語言的需求,並為因應不同社群之需求而提供多元文化的圖書資訊服務,該宣言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成為聯合國宣言之一(註4)。宣言不只意識型態的強調服務的公平原則,更具體的提出圖書館應:

1、公平對待並服務社區所有民眾而無任何歧視。

2、以適當的語言及文字提供資訊服務。

3、提供多面向的資料及服務以因應所有社區之需要。

4、僱用及訓練適當人員以服務多元化社群。

    

        2007年,美國圖書館協會為讓公共圖書館能更加實際的推動多元文化服務,發行「多元文化館藏發展及圖書館服務指引」(Guidelines for Multilingual Materials Coll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Library Services)(註5)與「多語文館藏與服務發展和行銷指引」(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Multilingual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註6),其中具體的建議公共圖書館該如何由徵集館藏、提供服務、訓練專業人員、行銷和推廣,以讓其面對不同文化提供服務時,圖書館能有所依循。


臺灣的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

        然而,目前臺灣並未有類似的公訂指引予各公共圖書館可以參考使用,臺北市立圖書館於2008年提出之「臺北市立圖書館多元文化館藏發展及新移民圖書資訊服務之研究」中,針對國內多元族群進行研究,除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同時對217位新移民以問卷方式調查新移民的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的模式外,報告最後建議公共圖書館該(註7):

1、訂定多元文化館藏發展政策。

2、建置完善的多元文化資訊服務。

3、培訓多元文化服務的人力資源。

4、由專業學會建立多元文化服務規範及圖書資源組織。

       

        茲以此四項建議為依據,以臺灣幾個大型公共圖書館為例,稍窺目前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之現況並提出些問題與想法。

 

一、多元文化館藏與政策

        臺北市立圖書館則收錄東亞8國語文資料,建立多元文化資料中心,並將其館藏發展政策納入全館館藏政策:「多元文化資料以韓文、越南文、印尼文、印度文、馬來文、菲律賓文、泰文、緬甸文等語文為主,主題內容涵蓋心理、休閒、家政、健康保健、語言文學、傳記、歷史、藝術、旅遊等圖書資料。」期刊報紙的選擇則採「期刊與報紙以中、英、日 3 種語文為主,提供讀者多元、快速與新穎的資訊。而多元文化資料中心則以韓文、越南文、印尼文、印度文、馬來文、菲律賓文、泰文、緬甸文等語文為主要典藏範圍。」的原則。(註8) 種類及語言均豐。2009年北市圖共有7,683件館藏屬多元文化資料中心。但在採購上,因國內目前並無專門之東亞各國出版品訂購代理商,故需多種徵集管道,包括於國際書展時採購或是與使節單位合作等等;另一方面,因為語言的隔閡,在徵集與分編上,圖書館往往會遇到不少困難,目前北市圖的作法是與志工合作,分擔選書、編目提供諮詢及閱讀指導的責任(註9)。

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亦於2010年成立「多元文化資源區」,該區提供越南、印尼、泰國及緬甸等四國語言之圖書資料,包含小說、散文、育兒、保健、綠美化、居家等圖書約1 千2 百餘冊,另有音樂CD1 百餘片、期刊8 種及報紙6 種等,供民眾借閱使用(註10)。

               但是,這些館藏是否符合新移民的需求呢? 據2008年北市圖的調查指出,新移民最喜愛的館藏資料類型為報紙,其次為雜誌,第三位則是宗教書與專業書,最需要的主題為「健康醫療 」,其次為「日常生活常識」、「教育與學習」。最希望得到的祖國主題資訊依序為「小說、文學」、「家政與家務」、「音樂」等(註11),由此結果也許可以推測新移民的資訊需求,與其工作內容有所關連,如健康相關主題館藏與許多新移民從事看護工作有關,而母語小說與文學則是與工作閒暇有所關連,可待進一步進行厘清。

       

二、多元文化資訊服務

圖書館資訊服務層面極廣,除前述館藏層面服務,公共圖書館常舉辦各類推廣活動,如主題書展或影展,希冀將服務推至一般民眾,另一方面,也常舉辦多元文化之相關講座,如新北市立圖書館推動「多元文化閱讀講座」、「多元文化電影節」(註12)、「多元文化巡迴書展」(註13),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則舉辦過「東南亞多元文化展」、多元文化影展以及相關講座(14)、希望促進新移民及一般民眾相互了解,提高彼此文化之接受與認同,而這些活動雖旨在介紹新住民國文化,但是是否真正提升不同族群之間的互相尊重,或說,能讓臺灣人民能去除種族優越感,仍待進一步調查。

 

三、多元文化服務的人力資源

        受限於公共圖書館體系為公務機關,因此正式員工需為中華民國國民,並經過高普考考試及格後任用,換言之,新移民受限於教育以及語言還有身份問題,極難成為公共圖書館的館員,而臺灣通曉東南亞各國語言之人亦為少數,在公共圖書館推行多元文化服務上,語言,往往成為尋找適合的人力資源時的主要問題點。北市圖目前採與各國志工合作模式,協助整理、翻譯圖書資料、蒐集書訊及協助新移民資源利用指引的編印,也尋求國內修習圖書資訊系所的僑生的幫忙。(15)但,在許多的服務上,俱備東南亞語文能力的公共圖書館員相當少見,在日漸注重多元文化的今日,是需要突破的一個環節。

 

四、多元文化服務規範及圖書資源組織

 

        除前文所提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多元文化館藏發展及圖書館服務指引」等規範外,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亦有提出「多元文化社區:圖書館服務指南」(Multicultural Communities Guidelines for Library Services),將多元文化服務族群區分為移民、外勞、原住民三類型,內容特別注重於如何取得公民權的學習資料。但是於臺灣,目前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並無探討多元文化服務之相關著作,而舉辦之暑期研習班中雖有少部份相關課程,但仍無以多元文化為主題之相關專班開設,換言之,除零散之期刊論文與報告外,參考之服務規範與資源仍為不足。

 

結語:

        臺灣原本是一塊由不同族群組人口所組成的土地,在開放以後,亦開始學習如何尊重不同的文化,近年上從政府的組織,下至捷運車廂內的服務語言,都可以看到人民已逐漸了解族群如何共處,而新移民族群,也開始融入這塊土地。圖書館服務最早由北市圖於民國96年成立多元文化資料中心至今,也只有5年而已,這期間各公共圖書館也開始注重如何照顧新移民的需求,成立多元資料專區等,儘管目前多元文化館藏方面仍少,而其他的資訊服務和活動上又往往縮限在片面的既定印象,專業的圖書館多元服務人才亦更加少見,但這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很多的服務需要展開,期望臺灣的真正的族群融合與尊重能先於圖書館中體現。

 

 

參考資料:

 

註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 Retrieved from http://www.hakka.gov.tw/dl.asp?fileName=1521131271.pdf

註2:教育部統計處.(2010). 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7.xls

註3:王振鵠. (1999). 從聯教宣言談公共圖書館服務. 書苑季刊41,p.19-22。

註4:國家圖書館. (2009). UNESCO認可通過IFLA多元文化圖書館宣言. http://www.ncl.edu.tw/ct.asp?xItem=12339&ctNode=1305&mp=2

註5: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2.3.1).Guidelines for multilingual materials coll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library services.http://www.infolink.org/diversity/guidelinesformultilingual.pdf

註6: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7.1).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multilingual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http://www.ala.org/rusa/resources/guidelines/guidemultilingual

註7:臺北市立圖書館. (2007). 臺北市政府96年度計畫研究報告:多元文化館藏發展及新移民圖書資訊服務之研究 Retrieved from http://www.tpml.edu.tw/public/Attachment/04817234775.pdf

註8:曾淑賢. (2009). 公共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5(4), p.30.

註9: 曾淑賢. (2009). 公共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5(4), p.45.

註10:鄭文婷. (2010).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多元文化資源區」正式啟用. http://www.ntl.edu.tw/public/Data/0111819274671.pdf

註11:同註7

註12 :林登讚. (2011). 市民電影院. 新北市藝遊, 2011(7) . Retrieved from http://web.culture.tpc.gov.tw/ArtEvents/2011/07/201107-2.pdf

註13:文建會. (2011.9). 多元文化巡迴書展~探索東南亞.  Retrieved from http://event.cca.gov.tw/sp.asp?xdurl=ccEvent/ccEvent_cp.asp&cuItem=1877796

註14:同註10

註15:曾淑賢. (2009). 公共圖書館多元文化服務: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 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 5(4), p.45.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續關注圖書館與行動通訊相關議題一陣子了,包括了3G通訊、行動裝置介面設計與評估,行動版圖書館網頁與Webpac、電子書裝置(具連線功能,如Kindle、Sony電子書、傳言中的蘋果平板電腦小道消息)、M-Libraries、Iphone、電子教科書等,接下來會持續對這些進行關注。


看到目前,可看出幾個發展趨勢,包括電子書會快速發展(美國是已然發展)、行動通訊網路(如3g)與電子內容載具結合,包括電子書、或是手機等、美國圖書館已經擁抱行動通訊之相關應用等。今天在看本期D-Lib時,看到了Bonita Wilson在”編者的話”中,就他觀察的部份發表了以下這篇,他認為發展的時機該到了,然而在數位科技複製的議題上仍是有些需要再進步的地方。


翻譯如下:


該是電子教科書被接受的時候了


在美國與世界各地大專校院裡的新學期的開始,愈來愈多班級裡的新生將初次使用電子教科書(e-textbook)。正如近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標題所指出「若學生能接受的話,今年可能是電子書的一年」。

14年前,當我正完成我的圖書館資訊學學位時,電子書有沒有可能取代紙本是個被激烈爭論的議題。若將這些年迅速發展的技術發展納入考量,電子書(e-book),特別是電子教科書,至今仍未被廣泛的接受還真讓人有些訝異。

電子教科書提供了許多紙本課本所無法具備的特性和功能。此外,電子教科書費用較低,而且應該是比較環保些。從紙本教科書轉換到電子教科書之間是有個學習曲線,但是大多的大學新鮮人已具備技術能力,或至少有技術的fu,對他們來說,這個學習曲線該不會太過陡峭(譯按:意即不會太難上手)。

近年來,大多數電子教科書設備已有進步,但有些還可以在軟體與設計上再加改善。出版商對於電子文件的非法下載、分享有法律上的考量,並制訂與執行各類防止措施。而這些措施不能降低電子教科書的合法所有者的使用上的方便性。

由於紙本書籍是如此完美的技術,它必將繼續生產和購買,特別是休閒讀物。但是應用於教育的電子教科書的時代已經來到,應努力克服其餘障礙讓大眾能廣泛地接受。

Bonita Wilson

來源: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9/09editorial.html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期的OCLC的電子報,相當精采,找了許多專家來談Web 2.0在圖書館的影響,就選了Rick Anderson這篇「遠離冰山,把你的「圖書館之船」划進Web 2.0的環境吧!!」翻譯了一下。
快翻完時,才注意到Library Views在「Web 2.0 將把圖書館帶往那裏?」已將摘要翻完了,各位有興趣,可以參照學長的大作,以下是我的全文翻譯。



遠離冰山,把你的"圖書館之船划進Web 2.0的環境吧!!
Rick Anderson
內華達大學 圖書館 資源徵集部 主任

在過去戲劇化變遷的十年裡,沒有任何疑問的,我們圖書館員以我們最正面的意願努力工作來服務我們的讀者。如果專業是條船的話,那麼我想我們正如英雄般完美的划著它。但是我不確定我們是不是已經注意到橫亙在目前航道上的潛在危險。特別是有三個「冰山」 會對我們的將來的成功造成顯著的威脅。當所有過去資訊時代已成過去,我們很難對這些已不再有意義的慣例和態度就此鬆手。當然,我們的讀者們並不會有這類的擔心疑慮,像是Web 2.0的出現。我所見正威脅我們的前進我們的存在的冰山是下面這幾個:

I don’t think there’s any question that we librarians are working hard, with the best intentions, to serve our patrons well in a world that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in the last decade. If the profession is a boat, then I think we’re all rowing pretty heroically. But I’m not sure we’re paying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otential disasters that lie in our current path. In particular, there are three “icebergs” that I believe pose significant threats to our future success. All are remnants of a bygone information age, practices and attitudes that no longer make sense but which we have difficulty letting go. Our patrons have no such qualms, of course, as the emergence of Web 2.0 demonstrates. The “icebergs” that I see threatening our progress, indeed our existence, are these:

「以防萬一」式的典藏
儘管這可能聽起來像發瘋了,我們已經來到對圖書館"典藏"的中心思考存疑的時間點上。建構一個預想讀者所有的需求而廣泛收集各式資料(不包括浪費不存在的)總是很不確定,但是這曾是在資訊只能由紙本獲取時唯一合理的方法,因為這樣,要很困難、昂貴並且緩慢才能建立。但是如果他們很難找到資料而收集訊息產品這事兒已不再有意義。因為不難了。事實上傳統的典藏觀念已經完全不在適宜了。在我的圖書館裡,在過去的二年裡我們看到流通在數據上掉了55%,讓証明持續大量的「以防萬一」式典藏紙本是合理的。當Web 2.0不斷的浮現與發展,我們的讀者將會期望能檢索到所有的事-數位館藏如期刊、書、blog、podcast等等。你想他們無法擁有所有的東西嗎? 再想一下。這可是我們的大好機會啊。

The “just in case” collection
Crazy as this may sound, the time has come for us to look skeptically at the very idea of a library “collection.”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that anticipates the user’s every need (without providing wastefully where no need exists) has always been problematic, but it was an approach that made sense when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only in print formats, and was therefore difficult, expensive and slow to distribute. But it no longer makes sense to collect information products as if they were hard to get. They aren’t. In fact, it may no longer make sense to “collect”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at all. In my library, we’ve seen a 55 percent drop in circulation rates over the past twelve years, making it harder and harder to justify the continued buildup of a large “just in case” print collection. As a Web 2.0 reality continues to emerge and develop, our patrons will expect access to everything – digital collections of journals, books, blogs, podcasts, etc. You think they can’t have everything? Think again. This may be our great opportunity.

依賴使用者教育訓練
圖書館在教學上訓練不足。問問你自已你「讀者對館員」的比率是多少(在內華達大學大約是680比1),然後再問問自已你是如何受訓來面對這些讀者,我們需要專注於排除讀者與資訊間的阻礙而不是花精神在這些教學技巧上,然後他們可以花費一點點時間來和那些廢柴的搜尋介面摔角就如他們實際上閱讀與學習這些技號一樣。很明顯的,當我們夠行時,我們會幫忙和教讀者,更好的話,我們會將我們的服務也整合進去。但是如果我們的服務在沒有訓練下是無法使用的,這表示這服務是需要修正-而不是我們的讀者要修正。一鈕搞定,像是Flickr的Blog This功能,並且易於使用的程式像是Google PAGE Creator,提供了使用者為中心的使用模組。


Reliance on user education
Libraries are poorly equipped and insufficiently staffed for teaching. Ask yourself what your patron-to-librarian ratio i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it’s about 680 to 1) and then ask yourself how you’re going to train all those patrons. We need to focus our efforts not on teaching research skills but on eliminating the barriers that exist between patrons and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so they can spend as little time as possible wrestling with lousy search interfaces and as much time as possible actually reading and learning. Obviously, we’ll help and educate patrons when we can, and when they want us to, and the more we can integrate our services with local curricula, the better. But if our services can’t be used without training, then it’s the services that need to be fixed—not our patrons. One-button commands, such as Flickr’s “Blog This,” and easy-to-use programs like Google Page Creator, offer promising models for this kind of user-centric service.

「來我們這兒」式的圖書館服務
 曾有個時期,並不是很多前,當圖書館在努力些東西企圖要以這種獨占的力量來主控資訊市場。在印刷品的時代,如果你要檢索高價索引或是學術期刊,你沒有選擇地得來個圖書館之旅。這不是一個好的系統,但是有效。有這麼一點兒意思。可以這樣說,這可以運作的不錯如果你有幸地是在利用個好的圖書館。在後印刷品時代,圖書館已不再有這種獨占的力量,讀者已從網際網路上得到這種力量。在現在這個年代裡我們必需謙卑些,與其堅持讓讀者自已來,不如找些新方法來把我們的服務帶給讀者-無論是實體或是虛擬。最低限度,這代表將圖書館服務與內容置於讀者較喜歡的環境裡(像是…網路上),或是更好,整合我們的服務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像是上班、學習、或是遊玩。

The “come to us” model of library service
There was a time, not very long ago, when libraries exercised something close to monopoly power in the information marketplace. During the print era, if you wanted access to pricey indexes or a collection of scholarly journals, you had no choice but to make a trip to the library. It wasn’t a good system, but it worked. Sort of. That is to say, it worked moderately well for those privileged with access to a good library. In the post-print era, libraries no longer have the monopoly power that they had in the days before the Internet. We have to be a bit more humble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and find new ways to bring our services to patrons rather than insisting that they come to us—whether physically or virtually. At a minimum, this means placing library services and content in the user’s preferred environment (i.e., the Web); even better, it means integrating our services into their daily patterns of work, study and play.

沒有一個專業每當在遇到劇變時丟掉到他們的核心準則與價值去迎合新時代後還能生存。然而,當專業不去承認和適應在其服務的市場根本上一些改變時,它也可能同樣是災難,。在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的專業對照前文所提,非常接近於災難的後面類型。我們需要修正我們的方向,我們也不能等待我們專業的大船先改變方向,這將會在一個圖書館裡開始發生-一艘小船-一次一點滴改變。

 No profession can survive if it throws its core principles and values overboard in response to every shift in the zeitgeist. However, it can be equally disastrous when a profession fails to acknowledge and adapt to radical,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marketplace it serves. At this point in time, our profession is far closer to the latter type of disaster than it is to the former. We need to shift direction, and we can’t wait for the big ship of our profession to change course first. It’s going to have to happen one library—one little boat—at a time.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我為某電子報所寫的文,先放上來部份,會逐漸更新…

拉近學校圖書館城鄉數位落差的利器:開放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的應用

一小段前言:
台灣學校的城鄕差距與數位落差近年來有愈來愈大的趨勢,當台北市的中小學圖書館的自動化系統已開始引入RFID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朝向無人圖書館邁進時,許多在鄉下、山區的學校卻無法負擔一套基本的自動化系統。

經費差距當然是一大因素,若延續以往的印象,硬體的價錢該是高過軟體很多,但是在科技一日千里的現今,一台入門的品牌電腦主機(意即在保固期內壞了還有專人維修)也不到一萬就能入手 ,若具電腦硬體知識的人能自行組裝,含螢幕也許一萬初頭就能有台全新的電腦。

而軟體呢?以最常使用的作業系統Windows Xp來說,教育版本要價3188元 ,加上基本文書處理軟體Office動轍上萬,再加一套基本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也是萬元起跳,軟體的花費已遠超過硬體,現在社會已不再是「盜版有理、軟體免費」的時代,身為圖書館員更該負有「支持智慧財產權」的核心價值觀。
軟體費用如此高昂,又不能使用盜版軟體,而自動化系統價錢也是掌握在廠商手中,資源較少的學校,難道註定處於弱勢,連起步線都站不上,就這樣淪入數位落差的無間道嗎?

館員:「我想有自動化」(免費唷)
業代:「對不起,我是廠商」(我也要吃飯啊)

軟體不一定要付費:Open Source Software

其實,軟體不一定要付費,甚至,不用花費一毛錢,就能擁有一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如果充份的運用Open Source Software

Open Source Software 開放源碼軟體是由開放原始碼定義由裴倫斯(Bruce Perens)所擬,他是一位Linux作業系統Debian開發計畫的領導人,他定義開放源碼要有十個要件
1. 自由再散布(Free Distribution)
2. 原始碼(Source Code)
3. 衍生著作(Derived Works)
4. 原創作者程式原始碼的完整性(Integrity of The Author’s Source Code)
5. 不得對任何人或團體有差別待遇(N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rsons or Groups)
6. 對程式在任何領域內的利用不得有差別待遇(N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ields of Endeavor)
7. 散布授權條款(Distribution of License)
8. 授權條款不得專屬於特定產品(License Must Not Be Specific to a Product)
9. 授權條款不得限制其他軟體(License Must Not Restrict Other Software)
10. 授權條款必須技術中立(License Must Be Technology-Neutral)

若細品這十項要件,我們看見
OSS的精神是認為軟體不該是封閉而營利的,軟體的創作是希望能共享、共創、共同使用以造福使用者。尤其是第一項要件:「自由再散布(Free Distribution):允許自由再散布程式,並且不可以因此而收取授權金,不過仍然可以收取授權金以外的費用」,正是圖書館根據此要件以減少軟體經費以彌平數位落差的關鍵所在。


(待續)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ibrary 2.0的討論愈來愈熱,雖然有些國內的人士之前認為這是個"系統"而不屑研究,這是一個明顯在未了解內涵即行判斷的錯誤認知,從國外的學術文章也開始一篇接一篇的跑出來,不再是只在Blogger之間的討論,可以看出,LIbrary 2.0這個議題正開始發酵起來。

什麼是Library 2.0呢? 在Library Views的Blog裡有非常多的探討,非常值得參考,我也是跟著後面跑…自已閱讀至今,對Library 2.0的定義是「運用網路Web 2.0的觀念與服務(如Blog、Wiki、Flickr等)於圖書館,以和讀者在網路上有多種互動並參與內容建立,以更貼進使用者的方法與觀念」如RedLightGreen ,這種和以往傳統Webpca不同的系統,也可以算在Library 2.0裡,以上的定義會再進行修正。

本期的Dlib裡,首篇就是由Paul Miller所撰的 Coming Together around Library 2.0 -A Focus for Discussion and a Call to Arms,Paul Miller是英國Talis公司的技術傳播者,而Talis正是推行Library 2.0不遺餘力的推動者,也是首先推出Library 2.0白皮書的單位,也有運用Google Map的技術作出公共圖書館整合Opac的系統。

i這篇文章裡,有舉出幾個Library2.0觀念的應用,包括了以Firefox的套件GreaseMonkey以結合Amazon與圖書館Opac的應用,之前有試成功過,但好像因為GreezeMonkey有改版,現在倒不能用了,隔幾天再試看看。

以下圖來簡單說明,如果你裝了GreezeMonkey並設定好了,當在使用Amazon (英國的)時,它還會告知您圖書館是否有典藏這本書。  (有在結果列上看到Avaliable at the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的綠色字樣,若點進去就會連至Opac告知該書與圖書館的資訊)



換言之,若有這個套件使用在博客來上,當您博客來看到書時,就能直接得知(台大啦,中興啦,淡江啦)圖書館是否有典藏的資訊,再選擇是否購買…

這篇文章有舉了不少的實例,可以參考和試用,對於Library 2.0還無法很具體體驗的我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文章,(至於Talis是不是要推他們的系統就先不去想了…)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原始出處:感謝陳姓學弟告知
原始網頁:http://edition.cnn.com/2006/US/Careers/02/08/cb.unpopular.jobs/index.html

這是美國的勞工統計處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所進行的調查計劃,預估2012年時會有三百萬的工作短缺,而Michael W. Horrigan認為並不一定是如此,因為實際情形的調查,總是比統計預估要來得好些。

但是儘管如此,仍有五個職業,將會經歷合格工作者人手不足的情況。

有哪五個呢??
1.合格註冊的護士
2.機工(黑手??)
3.圖書館員
4.卡車司機
5.藥劑師

啊~~~~!!!!!!!那尼???(日文) 什麼???(中文) Why ???? 叭吧噗叭吧噗(非洲語)???? 怎麼可能呢?? 那麼多對資訊熱愛以讀者為使命的青年不是很多嗎????????
館員小姐:「噓~梁董,請在圖書館內安靜一些」 不好意思,我會注意的…

看看原因吧:

研究顯示,圖書館員將會在未來幾年將會大量的退出職場,美國圖書館學會網址引用美國普查局的資料指出,超過四分之一的圖書館員在2009年會到六十五歲(…退休年齡?)。在Library Journal發表的研究中發現,有40%以上的館長也會在同年退休。

除了預期在未來十年將會發生的大退潮外,根據BLS的調查發現,對圖書館學專業有興趣的年輕人也很少。這悲慘的情況特別是發生在大專院校裡,很難在愈來愈少的薪水裡請到館員。

2004年圖書館學研究所課程,平均要39000美金(1248000台票),未來一年裡該會再漲三趴,

2004年的報導指出,讀完圖書館學課程的研究生平均起薪超過39,000美金,比前幾年漲了3%。而根據BLS的統計,圖書館員的中階薪水約是47000美金(1504000台票)。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brarians are expected to exit the profession en masse in coming years.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Website quotes statistics from the U.S. Census Bureau indicating that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all librarians will reach the age of 65 by 2009.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Library Journal found that 40 percent of library directors would retire by that same year.

In addition to the librarians expected to retire within the next decade, interest in the profession is waning among younger workers, according to the BLS. The situation is particularly di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report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in hiring librarians due to lower pay.

Graduates of library programs in 2004 reported an average starting salary of more than $39,000, an increase of nearly 3 percent over the previous year. The median salary for librarians is nearly $47,000, according to the BLS.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第一:老美快沒有館員了,各位想出國的有機會在那裡找到工作唷!!!!!!!
第二:老美圖書館員的薪水可真的是他x的高啊,150萬的年薪???
第三:老美學費真的是他x的貴啊…要一百萬???!!!!!!!!! 這是不吃不睡不住的錢耶~!!!!!!!
第四:如果是一定要在美定居的話,當卡車司機會不會比較容易啊?

圖書館員本身就是冷門的職業,但沒想到有那麼冷…冷…冷…但是換個角度想,愈冷門的職業,你的對手就愈少,請把握。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前天作夢夢到當兵時的感覺,有些痛苦又有些懷念…

新兵:請問什麼是Open Source Software開放原始碼軟體?
班長:不會說報告班長啊…報告班長新兵戰士○○八請示班長回去寫一百遍…

以上是懷念的部份…言歸正傳。


簡單來說就是把系統/程式的原始編碼,不加密全部開放,讓人可以自由的修改它的軟體,就是Open Source Software,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 這樣可以讓所有有能力的人,把這系統做得更盡善盡美,也可以按照自已的需求而做更動,正所謂同心同德,一心一德,世界大同的境界…然而,現實如限量一樣是殘酷,這也會讓商業機密(Coding)完全的放在陽光下給所有人看,這也讓營利廠商沒有辦法獨占利潤。
所以,微軟不會把它的Windows Xp作業系統開放原始碼、微軟不會把它的Office開放原始碼、微軟不會把它的IE開放原始碼,微軟不會把它的Outlook開放原始碼,耶…怎麼全是微軟? 


針對這種資訊獨占的狀況,開放原始碼提供了除了我不喜歡卻不得不使用的微軟另一個選擇
如作業系統就有Linux、Unix(那隻企鵝好可愛,加了不少分) 文書軟體則有OpenOffice、瀏覽器則有我最愛的FireFox,郵件有Thunderbird等,這些Open Source Software往往在世界的高手下,"免費"的讓它愈來愈好,事實上,很多的確也是比要付費的好,這種一起進步的動力是它的精神所在。

Linux小企鵝 作業系統 Firefox小狐狸瀏覽器 Thunderbird雷鳥郵件



之前把Open Source Software 和Free Software自由軟體常常搞混,Free Software的Free並不是免費,而是自由,它也是可以收費的,之前並沒有做太多研究,現在看了一下,二陣營有許多的辯論與文章,得要再仔細看。

Free Software在GNU的網站裡定義如下:
  • 不論目的為何,有使用該軟體的自由(自由之零)。
  • 有研究該軟體如何運作的自由,並且得以改寫該軟體來符合使用者自身的需求(自由之一)。取得該軟體之源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
  • 有重新散佈該軟體的自由,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藉由散佈自由軟體來敦親睦鄰(自由之二)。
  • 有改善再利用該軟體的自由,並且可以發表改寫版供公眾使用,如此一來,整個社群都可以受惠。如前項,取得該軟體之源碼為達成此目的之前提(自由之三)。

如果一軟體的使用者具有上述四種權利,則該軟體得以被稱之為「自由軟體」。也就是說,使用者必須能夠自由地、以不收費或是收取合理的散佈費用的方式、在任何時間再散佈該軟體的原版或是改寫版 在任何地方給任何人 使用。如果使用者不必問任何人或是支付任何的許可費用從事這些行為,就表示她/他擁有自由軟體所賦予的自由權利。

而Open Source Software在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由Bruce Perens的定義要符合十個要件為:
(1) 自由再散布(Free Distribution)
(2) 原始碼(Source Code)
(3) 衍生著作(Derived Works)
(4) 原創作者程式原始碼的完整性(Integrity of The Author’s Source Code)
(5) 不得對任何人或團體有差別待遇(N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ersons or Groups )
(6) 對程式在任何領域內的利用不得有差別待遇(No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ields of Endeavor)
(7) 散布授權條款(Distribution of License)
(8) 授權條款不得專屬於特定產品(License Must Not Be Specific to a Product)
(9) 授權條款不得限制其他軟體(License Must Not Restrict Other Software)
(10) 授權條款必須技術中立(License Must Be Technology-Neutral)


看了老半天還是看不懂二者的差別,在自由軟體,不只是開放源碼裡,有說明了二者為什麼不同,雖然這篇對OSS頗有意見,而在Live and let license裡, Joe Barr也有說明二者的不同,這又是另一個角度,可以平衡一下。

稍把重點整理一下:

「開放源碼是一種開發軟體的方法論;自由軟體則是社會運動。」
「兩個運動在基本層面的差別,係起於他們的價值信念,與他們看待世界的方法。就開放源碼運動而言,源碼伴隨軟體散播係實質必要,不是道德訴求。」
「兩者能一起工作,底子卻有不同視界與不同目標」
「自由與開放兩個運動陣營之間.....的基本原則不同,但實務層面的方針大致相同。兩者能共同成就特定的計畫。自由陣營不將開放陣營當作敵人」

二者在實務上似乎相同,但是在理念上卻有很大的出入…,

在這一期的Library Hi Tech本期引言介紹裡,就有出現弄混的清況,「An introduction to the open source software issue」文中,東密西根大學的Scott P. Muir,就寫出這一段:
The GNU web site offers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 of OSS:

  • The freedom to run the program, for any purpose (freedom 0).
  • The freedom to study how the program works, and adapt it to your needs (freedom 1). Access to the source code is a precondition for this.
  • The freedom to redistribute copies so you can help your neighbor (freedom 2).
  • The freedom to improve the program, and release your improvements to the public, so that the whole community benefits (freedom 3). Access to the source code is a precondition for this (www.gnu.org/philosophy/free-sw.html).

很明顯的,他就把OSS和FreeSoftware搞錯了,這一段的定義為Free Software的,(可以看引用網址),而卻認為這是OSS的定義。


Open Source Software 和圖書館的關係

約七、八個月前,顏姓學弟有問我有沒有免費的自動化系統可以使用,這位認真有使命感的學弟是想為經費不足中小學建立圖書館自動化系統,以利讀者使用,遲了約一個月,才想到有Koha這個系統該是他所需要的,打了電話給他,也只是告知有這系統,自已對於系統也不是很熟,也無法進一步幫忙…
直至這一期的Library Hi Tech出刊,本期的主題是Open Source Software,才在文章中再看到Koha,也再對Open Source Software做進一步的閱讀。(下次續…)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brary Views 在其「輕鬆面對Library 2.0」裡,提到Walt Crawford 所寫之Library 2.0 and "Library 2.0 引起了對岸許多的Blogger討論,印下這篇也有一陣,但是一直橫在桌上,沒有翻閱,直至昨日,以將之閱畢,比之於Library Views學長對於Library 2.0的持續關注,我只是在旁旁觀,這個在發展中的名詞真的太多人討論,也真的太混亂,至今才看完這一篇,雖慢,至少也是看完了。

對岸對這個議題可以以"火紅"來形容,國外更是如此,要開始了解,真的有如萬花筒般讓人眼花撩亂,而Walt Crawford這篇,正是一個把散沙般的論點整合起來,值得做為進窺之用。
不光是只有文字上的定義,在網路上的相關資源都有整理,包括在Library 2.0上很前進的廠商Talis都有介紹

對岸图林中文译站也將這篇的二個核心翻成中文(簡體),很值得參考,不過,若是直接看這些定義,而沒看全文的話,也該還是一頭霧水的感覺吧…

1.Library 2.0的定義:图书馆2.0的七个定义
2.Library 2.0的62種觀點:图书馆2.0的62种观点

而Library Views學長對面對Library 2.0的態度建議:「放鬆心情,深呼一口氣」,說真的,如果在關心Library 2.0的人,該是較少能一派悠閒的說:「So~Let it be..」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得去年才參加國際書展,今年的國際書展又於本周展開了,昨日至會場參加研討會和參觀,和資訊展一樣,大項上大致看來今年與往年並沒有太大的改變,今年個人的重心放在書籍設計上,與往年相比有不同的獲得。

一部份是金蝶獎,該獎項為以書籍設計觀念與裝幀技術之結合二者為主要評選項目,之前對其印象是九十三年時詹宏志先生為大會主席時的極力推廣書本設計,並舉辦第一次的金蝶獎(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jan/18/life/art-1.htm),對那次的國際書展至今有些事情也記憶深刻,原因之一是那時的Show-Girl風氣超盛,前一年的國際書展全被清涼穿著女孩包圍,看女孩的比看書的多,許多批評隨之而來,與書展的人文氣質不符,於是九三年那年開始管理,改善很多,今年的書展,也是給人不錯的感覺,雖仍在漫畫館可見Cosplay的女孩,但是個人覺得沒有什麼問題。
原因之二為當時的抹紅事件,此事不提也罷…

年金蝶獎邀請了國際級的評審,共分封面設計獎、整體美術與裝幀設計獎、亞洲區新人封面設計大獎三部份,亞洲新人大獎這部份是新的獎項。入圍部份,都放在一館的金蝶獎專區展出,雖說肯定金蝶獎,但還是要抱怨,在網路上竟然沒有放上入圍的作品以供參考。以下是我拍的部份的入選作品。








都蠻酷的,照片不太能表現出來,蠻可惜的,還是不懂為什麼沒把它們放上網路…明明有網站的…-___-

下午聽了「書籍設計新美學-亞洲閱讀新趨勢系列研討會」,這是第二次舉行,邀請到國際級的設計師,同時也是金蝶獎的評審,包括香港的靳埭強先生、日本佐藤篤司、韓國的鄭丙圭三位進行演講,因為後來拿不到翻譯機子,只聽了靳先生的演講。關於這次的金蝶獎他有提到幾個意見:
.金蝶獎雖是國際比賽,本次的作品設計雖然有國際化感,但卻少了丰富的本土化風采,日本作品、台灣作品、韓國作品放在一起,除了文字,無法能看出來它的在地感。
.文化在設計裡也該扮演一定的角色。

靳先生的主題為中國文化與現代設計,過程中他侃侃而談他的作品,以及中國文化對他作品的影響,個人對於擁有我所缺少特質的人會特別容易崇拜,所以擁有美術與音樂天份的人,我總是非常羡慕,其作品簡單卻有丰富的人文氣息,尤其令人心折。






香港中文課本的設計


在研討會的過程裡,許多的設計作品一一展示,在思考,許多的產品都需要設計的包裝,不管是形象,或是商品,在設計的包裝下,人們能更輕易的了解其內涵,設計也能把中心思想包括進去,並非我之前所想的只有推廣的商業價值,而是有更多能去深思的東西…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日閱讀23卷四期的Library Hi Tech,這期為開放軟體特刊Open source software,覺得很有興趣,很多的論文都有討論到IR的議題,許多是各單位的經驗分享,相關的文章如下面這幾篇:

Archimède: a Canadian solu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pen Journal Systems: An exampl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for journal management and publishing
Creating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 with Greenstone
A statewide metasearch service using OAI-PMH and Z39.50

於Archimède: a Canadian solu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這一篇裡,有一些東西與一般的IR文章蠻不一樣的。

Archimède這個系統,是加拿大魁北克區Laval大學所自行發展的IR系統,一般談到IR,大多會直接想到幾個系統,包括了GreenStone, Dspace(中研院陳亞寧學長很早前就架構)等,這幾個系統都已經在「英文」上發展的相當成熟,為什麼Laval大學要自行發展? 文中提出了他們自行架構的原因:

1. 沒有一個是完全符合該校需求的系統,包括語言上的問題(魁北克區是加拿大法語區)
2. 因為學校文件格式過多,需要能容納更多格式、更彈性的IR系統
3. 因硬體與成本關係,需要能同時在Windows 和Linux上運作的系統。(目前IR系統大多是架設在Linux或是Unix,沒有Windows)

這個學校的經驗會讓我思考在學校,尤其是中文環境學校內架設IR時會遇到的問題,相信是值得借鏡的。
第一是語言問題
法文語系與中文語系相比較,是較接近英文,若Laval大學認為其支援不足,在中文的支援是否會更有問題。找到陳亞寧學長的論文(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 42:2)中也有提到Dspace系統在查詢中文時也會出現問題,雖然有修補程式,但是仍不是能完全處理。他同時也在建議處希望Dspace能加強中文檢索能力。

第二是彈性的格式
學校內文件格式的確也非常多,若是建立一個學校的唯一的IR,其中會有學術類的所有格式,也會有公文類的格式,資料之多,是可以預期的,解決方案可以建立公文類的IR和學術類的IR,但是若是二者之間有所關聯,分成二部份又少了可以檢索到關聯性

第三個作業系統的問題
對我而言,儘管我討厭微軟,但不可否認的,Windows還是我最熟悉的系統,在Unix下還能下幾個指令,Linux…嗯嗯…,架設IR是一件看來很不容易的事,(因為沒試過,不知道是難還是不難),Windows是有它的問題在,但是若是至少有一個選擇,友善度還是比較高些。

我個人覺得自行發展IR,所要花費的人、時、錢等成本花費上,不見得合適,在文中的Archimède系統,也是和其它機構合作進行,建立在原來就有的IR系統模組上。雖說如此,但是私心還是希望能出現一個原生中文的IR系統,或是百分百支援中文的系統,畢竟,中文是世界未來的一大主流。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些晚了,不過還是放上來。
仍是上次「2005圖書館管理研討會」的心得
http://www.csis.com.tw/Events/2005Conference_2.htm
有ppt可以下載。

---

亞寧老師在議題上一直有著敏銳的眼光,在2005年三月時所舉辦的Open Access研討會,就已經把OA的歷史與淵源和發展現況做了一個完整的敘述,在該文中有介紹了OA的類型,就已有出現了機構典藏(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Rs)的一些案例介紹,在這次的研討會裡,陳亞寧老師則是對IR進行更透徹的研究與探討。



實上,在面對期刊費用節節高昇,圖書館也不斷在求出路,OA與IR就是可能的出路之一,OA是彼此互通的管道,而IR則是Content的蒐集與建立,雖然機構典藏已不一定是完全開放存取(在此次研討會有提到),但是不可否認的,若能將二者結合,對資源的分享,甚至成熟後對期刊費用的壓制,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如何克服IR上建置問題,陳老師也於本研討會中也分享了他的實務經驗,這是圖書館可以立即參考的。

中陳亞寧老師有提到,在資料蒐集上的「政治」上是一個重要環節,IR系統建立不難,然而在資料蒐集、並持續上,「政治」或是「政策」上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他分享在其服務單位是以「由上至下」(由主管單位->圖書館->各單位)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在施行上較會輕鬆,由「下至上」(圖書館->各單位->主管單位),可想而知難度會較高。 陳老師整理了IR在建立上的步驟,非常詳細,若有圖書館要建立IR的話可以依此步驟加以施行,相信很有幫助。

一、 IR的定義:
1. 對機構上的定義:
i. 將機構的智慧產出的成果具體化呈現。Represent an historical and tangible embodiment of the intellectual life and output of an institution。 ii. 品質的把關功能Serve as the primary qualitative filter
2. 在學術產出上的意義:
i. 可包括學生的作品集、教學資料,機構年報、錄影資料、電子檔案資料、照片、和其他。
ii. 可包括預定出版的資料或是其它仍在進行中的資料:像是同儕評鑑期刊等。
3. 長期累積的特性
i. 稿源不能斷。
ii. Crow認為IR目標是長期可檢索的基礎上。
4. 是開放性的

二、 IR建立的程序
1. 程序一 
i. 閱讀文獻
ii. 規劃服務計劃
1. 服務宗旨
2. 欲收錄文件的種類
3. 主要使用者是誰
4. 誰是主要的資料擁有者
5. 如果你有無限的資源你要提供哪些服務?
6. 你會收費嗎?
7. 你提供服務時會有什麼需要支出的?
8. 你服務的中心最高宗旨是什麼?
9. 制定計劃短期和長期的優先目標
2. 程序二
i. 組織資料的方法
1. 正式的社群
2. 主題社群
3. 興趣為主的社群
ii. 集合小組
1. 主要成員調查
2. 需求評估
3. 發展自已的服務模式
4. 發展成本模組等
3. 程序三
i. 制定服務計劃
1. 時間規劃
2. 參與人員
3. 使用者支援和科技要扮演何種角色
4. 執行先導計劃
ii. 招募內容社群對象
1. 招募先行社群
2. 選擇標準
3. 尋求強而有力可跨部門的統合者
4. 程序四
i. 技術部份
1. 產品分佈
2. 程式和客制化
3. 檔案格式的選擇
4. 技術的特色
5. Metadata的標準的選定
6. 跨平台操作性
7. 系統管理
8. 系統設定
9. 技術支援
10. 技術文獻
11. 參考網站。
5. 程序五
i. 行銷
ii. 發展潛在的使用者
iii. 行銷的想法
iv. 在母機構裡增加注意
v. 和文獻的社群一直保持連絡
vi. 持續把文獻加入服務裡
vii. 發佈服務
viii. 運作服務

次研討會,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圖書館在網路上的應用已進入了另一個時期,從只是利用網路為媒介傳播已有的傳統資訊,如Webpac或是圖書館網站,到現在圖書館開始主動建置網路上可檢索的資料,從中介的角色(如Metadata),逐漸偏向整合及產生的角色當然,圖書館離真正的內容產出者還是很遠,圖書館目前也不可能成為內容的產生者,然而,在角色被搜尋引擎的模糊的同時,我們也不斷的在找尋出路,未來圖書館的發展,正在我們的時代裡逐漸改變。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接昨日,翻完了…



多人相信只有一個方法可以確保我們的數位遺產能被圖書館所保存,不是共同就是獨自的把所有的數位資料制作複製,就算這些都已經可以從商業網站上得到。另一個另類的想法是立保存這些資料的政策,不論這些資料實質上是在哪保存的。


管數位化的資料是不是越來越多是保存於商業的網站下,接下來的問題與圖書館員的角色有關。 圖書館員應不應該在評估和決定在這些新資訊中心的品質上繼續扮演關鍵角色呢? 而館員將來是否仍需幫助人們釐清網站的良莠? 的確,圖書館員可能仍保有這個功能。 但是一個競爭的模式好像正在發展壯大。 Amazon.com 模式就使用個人和專家小組的同儕評鑑,可以在提供品質控制功能方面代替圖書館館員。
尤其當一個人想到使用提供這種同儕評鑑/支持的網站是多麼方便,又,這些網站因為競爭的刺激下一直努力不懈時,這看起來好像特別可能。

路也漸漸變成圖書館在以往紙本館藏時代時典藏的角色。同時有紙本或是電子格式的書正愈來愈普及並且簡單到手(雖然並不完全都很便宜)。在網路上購書並送到家裡也不再是件很不尋常的事並取代了以前穿過校園到學校圖書館借書這種過程。儘管這些「亞馬遜一族」也許仍是少數而不是普羅大眾,但在今日電子快速傳送和全球收送的世界裡,這看起來很自然,我們也因此覺得直接將紙本資料可以從任何地方傳到所有的地方。然而圖書館在面對這些改變時反應卻是有夠慢。繁瑣而笨重的館際互借過程還是一樣不變。除非圖書館發展擴張能提供讀者能直接快速檢索更多的紙本資料,是全球性的、是一個mouse click的服務,要不然更多的人會付費來使用亞馬遜和Google Print的服務。

後,為了成為典藏和保存的核心,圖書館傳統上是成為社群的「問題解決者」或是參考來源。當嬰兒潮(1946-1964年代出生的人)的那些人還在學校就讀並有疑問時,他們的老師會叫他們去找當地的圖書館員。這種情況已成過去了。甚至圖書館的參考功能正面對來自網路的威脅。Google成為了最廣為人知的各類問題找答案的工具。不管是首人打賭或是回簽研究議題,Google和Google Scholar往往是他們的第一選擇。在Google之外,還有很多的資訊服務商將會對幾乎是所有問題提供專家級的答案。

多的圖書館已經提供新的網路參考服務以適應這些挑戰。但是這些新的服務能不能和這些網路上高速成長的商務服務相比較,至今仍不是很明確。經濟上的考量讓商務網站的查檢能更深入,能讓他們的服務整合更深更廣。不難去想這種,與其把需求放在當地的圖書館上,大學將會把他們的資源轉到針對其需求並為其單位客制化國家級資訊服務上。


網路不斷發展擴張,建立起廣闊的資訊中心時,必需捫心自問個問題:圖書館要在資訊網路上扮演關鍵角色嗎?如果歷史可以借鏡的話,答案是"也許吧"。是的,圖書館已適應和合併利用新的科技,過去的媒體也持續的管理著,圖書館忠誠的努力和應用著。也許在網路時代裡不再如此。圖書館有天發現自北像是每天搭電車的通勤上班族。只是因為火車時刻三十年如一日不變,不代表運氣不好的通勤上班族有天不會站錯了月台等錯了車, 不知不覺的時間表換了都不知道…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年來,尤其是這幾月以來,圖書館界再次受到網路的第二次衝擊(新世紀福音戰士?第二次衝擊??),有Google、Yahoo、M$等都在進行數位圖書館計劃、有使用者不再進館的壓力、有IR、Wifi等的新科技要學,有Library 2.0的觀念要進入,更慘的是,圖書館的中心思想有幾個人搞得懂????自蘭卡斯特以來就一直有人在問圖書館是不是該說再見了,這位Paul破鑼兄也提出他的看法。

篇文章在國外的許多的blog都有討論到,也有很多的Blogger認同,先翻部份,再去仔細思考……

PS。我承認,我翻文章都翻一半,自已都覺得不好意思。本來想全翻完再一次放上來,以免老是這樣,不過,還是不行了…還是先翻一半上來吧…


Libraries:Standing at the Wrong Platform, Waiting for the Wrong Train
圖書館:站錯月台上錯車?

By Paul B. Gandel


網址 http://www.educause.edu/ir/library/pdf/erm05610.pdf

書館在過去幾個月裡有幾個超熱門的話題,再一次的,圖書館如何在不斷變動的資訊環境裡生存這個問題又再度被提起。德州大學致力在數位化他的研究所圖書館-把書搬出去的這個公告,受到了媒體的注意,並因為媒體用「空空的圖書館」使這種印象更上了一個層次。更有甚者,Google計劃要把主要的圖書館館藏數化化,讓圖書館在不斷增長的數位化世界裡朝向淘汰的路上火上加油。

而,這種圖書館角色問題上的考量,或是圖書館於數位化世界裡被需要與否這件事,不是件新鮮事了。約三十年前,蘭卡斯特就在一篇了不起的文章「圖書館在哪裡?或是衰亡的圖書館」(Whither Libraries? or , Wither Libraries"梁董按:以諧音來命名) 提過同樣的問題。自此以後,很多文章就充訴著類似的問題了。

如馬克吐溫說的「對於我死去的報導已經誇張的不像話了」(the reports of my death have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圖書館一直很有效率的運作而不管這種預言。最了不得的是三十年的科技在進步,圖書館卻還是維持著不動如山。是的,圖書館的空間已經結合了咖啡店和電腦,但是在今日不論任何人走進圖書館建築裡都會訝異圖書館的變化是那麼的少。

當圖書館已正面面對科技進步的浪潮時,從不說出來的假設卻還是一直存在:圖書館學的傳統價值與架構是否仍是身處在變化之海裡的錨呢? 在今天,線上目錄已發展的很完備,但是仍然以MARC的格式保存了當年卡片目錄的基本架構。館藏也已很快的發展成數位的格式,檢索數位格式的方法也隨之發展,但是在館藏、讀者之間的關係中圖書館還是扮演中介的角色。另外,圖書館依然如三十年前的方式來組織。儘管職業名稱已改變,在讀者服務與技術服務上、專業館員與半專業館員的分岐, 比之現代的靈活制度,仍是保持著如舊有的中世紀階級制度。

而,就像是完美的暴風一般,網路的入侵可警示圖書館舊有技術已大有不同。網路已影響了圖書館非常核心的部份:1、館藏 2、保存 3、參考

我們先看第一部份館藏--圖書館的心臟與靈魂。以觀察使用者資訊尋求行為來看,館藏現在是由個人、出版商與資訊使用商所建立的網站。這些網站常如資訊中心般運作,扮演了圖書員指導讀者特定或有興趣的主題資訊的角色。

多的現象是,網路上資訊的商業聚合行為已大大的減少圖書館決定採購單獨電子期刊或資料庫的彈性。愈來愈多的狀況是,能買單一期刊或題名的決策變少了,以最少的錢買以合約綁很多電子資源變多了。如Paul Kobulnicky保羅 哭不林踢在E Content裡EDUCAUSE REVIEW文章所指出的圖書館正將他們的精力放在如採購的這種「大事」上-本質上來說購買電子資料"館藏"並聚合在一起是該由其它人所做的,是件要嘛有,要嘛就沒有的事情。對大多數的圖書館,採購電子出版品卻正成為一個談判的練習,而且採購的過程已比館藏決的過程還重要了。這個服務很快的會讓圖書館輕易的成為購買的仲介商(purchasing agent)並成為非常平常的事。

果愈來愈多的館藏是被商業仲介商存放在各不同的地方遠端的"擁有"的話,管理與保存這些資料的問題就很明顯了。傳統上來說,保存人類智慧遺產是圖書館扮演的角色。(梁董按:請參照電影 「明天過後」那個抱著古騰堡聖經的那位館員)。當愈來愈多的遺產成為了數位化資料並被"私人"所擁有,當這些資訊供應者倒掉了如何確定這些資料還能流存下來不就成了個問題嗎?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辦完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針對圖書館的數位服務有許多介紹,也可以看出圖書館界目前火熱的議題不脫以下這幾個:IR機構典藏、OA開放存取、如何在數位時代裡保有ownership等,每場講者不論是什麼題目,都會連到這幾個議題,這次的講者的議題有幾個讓我覺得獲益良多,尤其是LOCKSS這應用P2P軟體來進行數位典藏的系統,相當有趣,以前只有在dliob稍看到別人有提到,正想再進行追下去的study時,Library Views學長已經在他的blog中做了很好的介紹了。於是乎省了一道工夫(同單位看得東西會很像,不知是好還是不好:p....),不過,今天在看Dlib時,這一篇題目也與我們的研討會有一些關係,就做了翻譯。

事實上是沒有錯,數位圖書館由以前的單純把資料數位化、到Metadata標準的制定,再到現在這些新的議題,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議題與科技不斷的讓圖書館得去學習…到底是誰說圖書館學很無聊的????!!!!通通學會後再和我們說吧…

What Is a Digital Library Anymore, Anyway?Beyond Search and Access in the NSDL
網址:http://www.dlib.org/dlib/november05/lagoze/11lagoze.html
D-Lib Magazine
November 2005
Volume 11 Number 11
ISSN 1082-9873
作者:Carl Lagozei, Dean B. Kraffti, Sandy Payettei, Susan Jesurogaii
i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rnell University, Ithaca, NY
{lagoze, dean, payette}@cs.cornell.edu

數位圖書館到底會成什麼樣子??由NSDL的研究與查檢來看

管有多種地不同的認定方式,我們現在正處於數位圖書館的青春期時期。 就像任何青春期一樣,有樂觀的看法也有需要考量思考的地方。

觀來自於十年的研究,發展和部署的成功。 無法避免的以下名單不是很完全, 但當然有包括Google,Handle系統,都柏林核心集,OAI-PMH(對Metadata探勘的開放存取先展計劃),OpenURL ,arXiv,Dspace ,以及LOCKSS 。這些和其他的成就, 與Web 本身結合後爆炸般地越過過去十多年的發展。使得在總統資訊技術咨詢委員會(Presi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visory Committee)於2001年的報告中清楚地表示的"隨手查檢人類知識"的數位圖書館時代即將來到 。

要考量的地方有部份是自早期的數位圖書館工作坊裡就出現的令人傷腦筋的問題,至今也尚未有實際的解決辦法。 舉一些例子來說吧 當Handles和DOI已經成功地在圖書館和出版社裡廣泛的應用,但是如影隨形的,持久的標籤問題仍是未解決。 都柏林核心集和OAI-PMH最初的目標是希望能廣泛的被接受並能共同使用的進行資源描述。 但是metadata的品質問題損害了標準的效用。 聯合識別中介軟體(Federated identity middleware)如Shibboleth 雖開始處理授權和驗証的議題, 但是被視為"數位圖書館不可或缺"的基礎的公共密鑰基礎設施卻還是沒有發展起來。 儘管W3C語義Web( W3C's Semantic Web)已經起步,語義互操作性的聖杯還是不知所蹤。 最後, 隨著儲存在機構典藏裡不斷產出的豐富數位化資訊,我們仍然缺乏標準,發展的技術以保存這些資訊。(持續翻譯中…)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正在淡江大學圖書館研討會,以下是第一場一些來得及的紀錄,有時間後會再補完,這場是香港大學彭仁賢館長的演講…看一位美國人說中文,還妙語橫生,是個很有趣的經驗:

One Library’s Experience with the Effects of Placing Great Emphasis on Collecting Electronic Materials(大力發展電子館藏的效應:香港大學圖書館的經驗)
Tony Ferguson 彭仁賢館長 /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ibrarian and Interim Director of IT in Learning



今天的報告會有三個目標:
說明香港圖書館
第二個是有哪些電子化的資料
第三個是花了這麼大力氣在數位化後,會有什麼影響。

香港大學即要百年,1911年成立,我們常說孫中山是我們的校友,常和學生說,只要唸港大就會很有出息

因為是英國制的大學,所以目前是三年制,將來會成為四年制

圖書館的經費每年都在少,像我這麼好的館長,連續三四年都要少經費,加上經費又是一直在增高,尤其是期刊的訂閱,就像是婚姻一樣,一但結了,就得一直持續下去,除非離婚,而離婚又是一件很累的事…

這張圖可以看出來我們的經費改變相當大,我的電子期刊上有31919,有918000多本的電子日,目前卻只有編了300000本,那為什麼我們有那麼多的電子書,香港和台灣一樣,大多能閱讀中文的書,加上又需要英文的資料來做學問,所以二種電子書都可以閱讀,比之美國只能閱讀英文的話,需求更多了,我們的資料庫有517種,都是大型的。

我們館藏電子資源有30種不同形式。在電子期刊方面,只要是內容夠好,我們就會要,我們不會等到老師和我們要求,就會先訂,在港大,校長指示要成為top20 的大學,要成為top 20的大學,就必需要足以匹配的資料,所以我們會先以高標準來要求。電子書方面,包括超星等的都有,電子書方面,你只要有預算,很快的,你就可以擁有這些電子書了,而在以前得要花很多時間,而在西方,有很多善本書,不知要如何處理,在電子書的時代,如超星,他們會把書全部數位化,然後這些占體積的書都數位化了,很好處理。

在一些的電子計劃方面有十一個,包括以下:
News Clipping Online:有很多中國學者很愛做剪報,我們圖書館很討厭這些東西,目前都在進行數位化,現在台灣、香港、大陸都有在做剪報資料庫,都不錯。
China Pojects:有以下這些計劃。
香港大學的項目:
我們目前有把舊書數位化的計劃進行中,其中最受學生歡迎的是考古題資料庫Exambase,我們把以前的考古題都數位化起來,讓學生來查找,在美國是不合用的,我們現在也在進行學位論文數位化的計劃,在版權的問題上,尤其是對校友方面。
我們也同時想把多媒體資料放到網路上,版權也是個問題。

香港大學參與百萬電子書計劃:
港大提供五萬本館藏1924年以前出版的英文書,由該項目出資,在深圳的數碼中心進行數碼化。因為目前是一國二制的狀況,所以無法能直接給我們錢,但是他們願意用其它的方式來提供協助。

Electronic Services電子服務。
包括了遠端協助,chatting等,我們沒有參加OCLC的CDRS,自行提供這些服務。一般大家都認為不想到館就可以參考服務,但是我們的經驗,就算是sars時期,不知道是不是中國人的關係,學生0還是到館要求協助。

MyAlerts
你可以設定主題、期刊名等,他能push到你的email

憑書寄意
可以把錢給我們圖書館
My Library@Hand
SMS@HKUL
用在圖書館罰款上有極成功的案例,每年一般有8000元港幣罰款,每個讀者都恨電子郵件,他們直接把它放到圾垃信裡,但是用sms後,他們都會記得,我們就少了很多錢,不過,我們為了証明我們不笨,所以加倍了罰款…-____-

EZproxy能讓使用者輕鬆的在家利用圖書館電子資料庫。
RAPID 提供期刊的館際互借,利用電子化期刊24小時直接傳送合作圖書館。

資訊使用,以前和成天的分別是:
1、提供299台

這些給圖書館什麼影響:
1、經費及籌款

經費/財政的分別:

以前都是老師在選的錢,現在是因為資料庫太多太復雜,所以現在都有圖書館來統籌這些錢,來提供服務。
經費減少後,已限制大量期刊訂購,得做很多很多的研究來知道哪些期刊是重要的,數位化後反而自由愈來愈少


電子時代圖書館財政的新來源:
校外課程學員使用圖書館資源。
給電子書目。
畢業生付費使用特選電子資料庫。
和書商合作建立電子資料庫鏡像站,並可以得到一些錢/折扣

我們目前是oclc的原編提供者的第二名,因為我們流程上有進行精減化,

圖書館員比以往更忙,在電子的時代,我們要怎麼能讓我們被需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而以前的購書、排書上架和取書的日子已逐漸過去了,對我個人來說,這些改事情的做法和要面對將來未知的變遷,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港大師生一般都喜愛使用電子資源,他們不原重反

問題,如果電子期刊一直在漲價,總有一天會要「離婚」,但是離婚是得付出「贍養費」才能使用之前的資料,請問如何因應。

我不是很擔心,如果我要砍掉這個期刊,我會找到另一個方案來提供這些資料,有很多的選擇,我是很擔心像Springer這種公司倒的話會造成的影響,再一次的,這不會困擾我,
我在十五年前做了個決定,我們圖書館人不是在做買書的工作,而是在結合資源,所以我不會太擔心,雖然會對我造成困擾,但是我已經六十歲了要退休了,那會是別人的困擾(開玩笑的口吻)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淡江即將舉辦研討會「2005圖書館管理研討會:探索圖書資訊虛實服務的平衡點」http://163.13.32.107/2005conference.htm,議程也已出來,近日針對了講者開始做些功課,第一場的講者是香港大學圖書館的館長Tony Ferguson,他同時在AGAINST THE GRAIN(http://www.against-the-grain.com/)裡有個專欄. 今天看了篇他的專欄,題目是「It's the Web , Stupid」 (這就是網路啊!笨東西),光看題名就能想像文字該有趣輕鬆,看了看言也有物,蠻期待他的演講呢…!!!


以下是我翻的他的簡介:
Tony Ferguson, 香港大學圖書館館長
Tony Ferguson至香港大學服務已有四年時間,之前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職達十六年,並統籌館藏發展事務。更早之前則任職過德州A&M 和Brigham Young大學圖書館。Tony擁有哥倫比亞教師學院的教育學博士學位,專長於學術管理與比較教育方面。他同時有政治學和圖書館學碩士背景。於圖書館學議題上有著豐富的著作與演說,特別是圖書館方面的數位資訊與服務,目前在Against the Grain有固定專欄。

翻譯如下:

It's the Web , Stupid by Tony Ferguson

出處:http://www.against-the-grain.com/v%5B1%5D.17_3Backtalk.pdf

I am frequently fond of reminding myself and others, as stated by the now nearly forgotten American Vice President Al Gore, “It’s the Web, stupid.” That is, in our context, librarians don’t get carried away thinking that you library defines the informational world of your user community. Whereas in the dark, dim, past (i.e., 40 years ago when I was an undergraduate) a student’s information world might have been defined by two feet of paperbacks they owned, the few books they could borrow from their teachers and classmates,and mainly what was in their institution’s library, today’s student is just a few keystrokes away from million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freely available on the Web.

經常喜歡提醒我自己和其它人,現在快被人遺忘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說的「這是網路!笨東西!!」。這句話在我們的思惟裡,圖書館員並沒有去認真的思考你的圖書館如何對你的使用者來定義這個目前的資訊世界。在以前那個黑暗深沉的過去(就像四十年前我還是個研究生時),一個學生的資訊世界可是只是他們有的平裝本、或他們從他們老師和同學和機構的圖書館能借到的書,今日的學生只要按下幾個按鍵,就在網路上免費的找到數以萬計的資料。

A different implication of the “it’s the Web,stupid” way of thinking is that unless your students and faculty can get to your library’s digital resources via the open Web, they are all invisible. Since most of us are spending millions of dollars on this invisible content, this observation is a damning indictment of all of our efforts. To counter this vision of reality, som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have decided that we need to put library content out on the Web for their students to find. They put their content, together with typical librarian generated metadata (sounds more scientific than personal and corporate author, title and subject headings), out on the Web and get the major search engines to harvest it and hope the readers will take the bait and get turned back toward the library. The major example of this is Open First Search. OCLC has identified a huge selection of the most commonly held library books and put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books out on the Web to be harvested by Google and Yahoo. Statistics for this program, Open First Search, demonstrate that thousands of Web searchers looking for quick answers are clicking on this information about library books along with the hundreds and thousands of items that they can click on after putting their subject in the search box. Time will tell whether this is truly a successful effort. The question is, will Web readers be happy to learn about a book and then take the time to go to their local library — or will they simply click to the next source that provides instant full text to be read and used?

一個”這是網路啊,笨蛋”不同的意涵可以闡釋為除非你們的學生和工作人員能由園放的網路上取得你們圖書館的資源,要不然他們是全部不會出現的。自從大部份的我們花了一大堆的錢在這些看不見的資料上,這種現象就像成了詛咒一樣的控訴著我們的努力。針對這種現象,一些圖書館和資訊專業人員決水我們需要把圖書館的資料拿出來放在網路上讓這些學生來查找。他們把他們的內容資料,以典型的館員通用的metadataln 以群聚資料(這樣聽起來比用作者、題名和主題標目要來得科學吧)放在網路上,並讓大型的搜尋引擎來探勘到他們,希望讀者能就這樣吞下餌並乖乖的回到圖書館的懷抱。最明顯的例子是Open First Sersh。OCLC把很多圖書館館藏的資訊都放在網路上,並讓Google和Yahoo進行探戡。對這個計劃做了統計, Open First Search計劃,証明了數以千計的網路上查找資訊的人是尋求一個只要把他們想要的主題key到他們的搜尋列並點一下,然後又快又多答案的項目/書本就能出現。時間會証明這是不是成功的努力。問題是,網路上的讀者真的會快樂的從這些書裡學習並起身到附近的圖書館嗎?或是他們只要簡單的點一下找另一個資源,真能立即提供全文能讓他們閱讀和使用的?

Another twist to the “it’s the Web, stupid”way of thinking is the thought that since a shared consortial catalogue can be accessed by the Web,local OPAC’s can be trimmed down in size or perhaps even done away with. For example, if the shared catalogue allows author, title, subject and key word access, why should every individual library have and pay for its own OPAC? Similarly, if all members of the consortia can enter serials and monographic acquisitions information, or circulation data, on the shared catalogue, why should all the member libraries of the consortium maintain and pay for their own catalogues? Some might answer this question by simply noting that local practices differ so widely that each library would want their own catalogue. Yet many systems allow branch libraries to maintain differing practices and in any event — how much is such freedom worth?

一個”這是網路啊,笨東西」的腦力激盪是自從在網路上分享的聯合目錄能提供查檢以來,當地的公用目錄系統就該可以進行縮小規模或是乾脆廢除算了。舉例來說,如果分享的目錄能以作者、題名、主題和關鍵字來查尋,為什麼每個圖書館還要付費來買他們自已的公用目錄系統?簡單些說好了,如果所有的聯合目錄的成員可以在共用的目錄裡輸入主題性徵集的資料,或是流通資料,為什麼所有的圖書館成員要為了維護並且為了他們擁有的目錄而付錢? 有些人可能很輕易的回答說因地方各有不同,所以他們需要他們自已的目錄。但是很多系統也是用在不同地方的分館裡-這種自由是要付出多少代價呢?
續~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幾天館內在推出Blog的服務,系統的建立在LibraryViews學長的努力之下,比之自已之前能想到的還能做更多,包括統計分析都一一能做到,這能增加對使用者的了解,能使Blog的服務上更精準的對上該對上的人,相當有趣。

最近也有討論到,會使用Blog的人雖然不算少了,但會用RSS的人真的還是在少數,周一時至大學部對圖書館科系的學生講RSS、Blog及Firefox三個的應用時,有稍微調查了一下,一班60人,在逾半數的人有用過無名小站等個人Blog中,僅有5人會使用RSS來訂閱資訊,這也符合了LibraryViews所閱讀到的文獻資料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1/01/187/,比例雖有比5%高些,約有9%,但是圖書館科系該有較高的敏感度(or not?),這數據還蠻合理的。

過討論後,我們都認為要讓使用者能利用Blog或是說更進一步的利用RSS能帶給他們好處,還是有段相當的路要走,至於宣傳/行銷與教育讀者這又是一個階段了。

是這幾天就在行銷上進行了些動作,先要連絡校內刊物的實習記者來採訪新服務使用者的心得,再擬新聞稿,希望能擠上一個比較大的版面,當中聯絡上有些順利有些不順利,但是在與人的溝通上,本來就不是能一開始就很順利,好在都一一解釋後,目前看來是個還可以接受的結果(希望能上稿啊),在推廣教育上看能不能對學生規劃一連串的rss的使用教學課程,讓他們能更早接受。正在思考該如何去做的同時,今天在See Also...上看到了這篇Marketing the Weblog by Jill S. Stover, 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這是由Jill Stover這個維吉尼亞普通健康(Commonwealth該為州才是 亂翻一下...)大學的館員所寫,她的Blog著重於圖書館行銷上

認為要在行銷Weblog時要先確立你的對象(Audience)、然後是産品(Product)、代價(Price)、定位(Place)、和推廣(Promotion)。
對於對象方面:
文中引用了Setch Godin「所有的行銷者都是騙子」一書中所提的「行銷是傳播想法,而不是販售」

產品方面
●你的Blog的特殊點在哪?你blog針對的目標的需求在哪?
參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http://www.marketingpower.com/)網站
●要分出哪些主題是你的對象有興趣閱讀並能樂在其中?
RSS Feeds at UIUC Library (http://www.library.uiuc.edu/blog/)的分段就可以參考。

代價(Price)方面:
不是指錢,而是指時間,指你blog的對象也是要有投資時間,Blog的內容是否值得你的讀者投資時間?

定位(Place)
要利用你的RSS Feed
舉了Lansing Public Library Public toolbar所製作的工具列為例,就直接整合RSS於其中。

推廣方面(Promotion)
最後再進行,理想上如果你都有按照上面的一步一步的進行,那推廣該不成問題。與你的讀者一起參與  互動,讓他們評論,讓他們發表意見,讓你的同仁一起參與(要早些,產生出熱情)
●聚集一些有興趣於某些主題的同仁和學生,組成一個小組的Blog。
文中還提到,當這些讀者在評論寫作時,要是出現不適當的文字時,以官方網誌的角色刪除會不會違反  「憲法第一修正案」?
答案:別忘了你的律師,在寫作及引用政策上要明訂以避免這類爭議。


然如果都按照這上面「理想」的一步一步走,加上用心的經營,該blog該會有不錯的成效,然而,這需要時間和大量的投入,才能有好的成效,建立了blog@lib只是一個開端,後面的才是要付出的。另一方也有愈來愈多的Blog因為Content或是其它原不斷在倒下,也是值得警惕。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在九月時有寫過ockham的相關文章MyLibrary@OCKHAM.. ,今天看D-Lib時,就看到了相關文章…心中不禁對推介要我看ockham的老師更敬了三分…為什麼都追不上他……
Dlib網址如下:http://www.dlib.org/dlib/october05/morgan/10morgan.html

之前有小提了一部份的Mylibrary,在此文,它依然大約介紹了MyLibrary@OCKHAM如何運行的, 並有些技術性內容,包括語法等,但是這篇非是技術文件,所以大約還能了解。


將摘要翻於此處,若有興趣,可以看看全文,若圖書館想要推動類似服務,該文是一個非常好的參考文件

利用"輕量級"的實驗模組和開放軟體工具來提供數位圖書館館藏與服務

摘要:
這篇文章描述了二個利用"輕量級"的實驗模組與開放軟體來提供館藏與服務的數位圖書館。這些實驗模組和工具包括了OAI-PMH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SRU (Search/Retrieve via URL), Perl, MyLibrary, Swish-e, Plucene, ASPELL, and WordNet這些。(梁按:包括了程式和一些公開無版權爭議的軟體)
更精確些說,我們敘述這些工具如何在Ockham Alerting和MyLibrary@Ockham裡被使用。
這些所提供的服務正成了圖書館如何來主動以系統化、程式化地收集、組識、建檔並傳播,以提供學術的交流,並能自由的在網路上取得這些資訊。
使用這些在本文裡同樣的技術,其它圖書館也可以用在他們特有的內容以達到他們特有的需要或是特定的讀者。


Exploiting "Light-weight" Protocols and Open Source Tools to Implement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wo digital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a number of "light-weight" protocols and open source tools.
These protocols and tools include OAI-PMH (Open Archives Initiative-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 SRU (Search/Retrieve via URL), Perl, MyLibrary, Swish-e, Plucene, ASPELL, and WordNet.
More specifically, we describe how these protocols and tools are employed in the Ockham Alerting service and MyLibrary@Ockham.
The services are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how the library community can actively contribute to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process by systematically and programmatically collecting, organizing, archiving, and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freely available on the Internet.
Using the same techniques described here, other libraries could expose their own particular content for their specific needs and audiences.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New Librarians

昨日讀完The New Librarians 這篇

ILLINOIS ALUMNI
September/October 2005,P19-23
伊利諾大學圖書館所出版的刊物

該篇先從讀者由傳統->數位所造成圖書館狀況的改變,再延伸到新世代的館員所需要注意的事,和伊利諾大學圖書館在新世代圖書館所做的一些計劃與措施。


整理一下要點:

The New Lirarians
1、將深層的網頁"Deep Web""Hiden Web"資料挖出來
.目前網路上能找到的資料僅有1/500不到 by Bill Mischo
.其它資料雖是在網路當媒介,卻是需要付費或是藏在機構裡
.UI目前由Sandore , Mischo和其它同仁正利用OAI-PHM (Digital Collections and Content and th Open Archives Init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計劃,希望能找到較深處的網頁資訊。
.該計劃並非是要和Goolge做比較,而是針對UI圖書館網頁和合作網站能提供讀者完整的服務。Sandore"我們要重新思考什麼是我們做得較好的地方,什麼是Google做得較好的地方)

2.Just Click取代了紙本
.Tina Chrzastowski的觀察:原本期刊紙本使用率是99%在短短的幾年裡,倒向電子期刊使用率99%,"It's the ease and the impact of it being right therer at your desktop""Now you just do click"

3.數位時代的問題
.網路資料很多,但是"昨日的未來""Yesterday's information tomorrow"的資料,圖書館要如何取捨?
資料格式在五年後、十年後是否還能被存取?

4.讀者的需求是電子資源存取
.Bob Burger表示 "在所有的需求裡,讀者最想要的是電子資源" "要指出這一點可真是個挑戰"
.既然要電子資源,那圖書館也因應要改變。

 明日續 (果然有酒會比較能唸書啊~~)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進入數位化時代,圖書館要大??? 還是要小?? 這已經是個問題了(To big or not to big, that's a question)(我知道文法不對,這是個笑話啊!!!!!),數位化後可以少了空間,圖書館就不用那麼大了,可是圖書館也有保存的功能,到底要選哪一個呢/???

沒想到圖書館藏書,現在變成了圖書館「藏」書了,把書從圖書館裡藏起來…好,還是不好呢?

這新聞裡反應出一些東西,雖說如此,仍不可盡信(我覺得標題有可以思考的地方)
1.雖是分校全館搬空,但只有九萬冊,而且是分至其它館,仍不能算是全數位化並刪掉紙本
2.人們對紙本仍是有種依戀
3.圖書館應再思考其功能,並非死守書城
4.圖書館建築將面臨另一個時代和觀念了
5.資料送至使用者手上就是王道嗎??

研究e點通 圖書館「藏」書
http://tw.news.yahoo.com/050831/19/28qw6.html

【中時電子報 】

尹德瀚今年九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開學時,學生將會發現大學部圖書館的藏書幾乎全部清空,只留下字典和百科全書等工具書,多出來的空間則改裝成「軟體套房」,讓學生可以隨時在內進行以電腦為主的各種數位學習。

這樣的數位學習圖書館並不新鮮,早在一九九四年,南卡羅萊納州大學就有了全美第一座數位學習圖書館,裡面的圖書館員多半具有電腦專長。隨著上網查資料越來越容易,很多圖書館都把較少用到的圖書搬到儲藏室貯藏,但專家指出,像奧斯丁分校這種頂尖教育機構也搬空其藏書,還是具有高度象徵意義。

學界指出,這樣的趨勢來自大學部圖書館的使用率逐漸降低,很多大學部圖書館的興建,是因為以前研究所圖書館只保留給研究生和教職員使用,但如今研究所圖書館多已開放,使得很多大學部圖書館淪為學生影印資料和看休閒讀物的場所。

德州大學各分校所有圖書館總共有藏書約八百萬冊,在美國各大學中名列前茅,而奧斯丁分校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原來約有九萬冊,已經送到其他分校典藏,多出來的空間約六千平方英尺,全部改裝成讓學生可以集體動腦的數位學習單位。

很多奧斯丁分校的學生對這樣的改變並不排斥,甚至還表示歡迎,但也有些學生覺得若有所失,一名企管系的女生說:「這是圖書館,裡面應該要有書的啊。」

專家則認為,德州大學只是順應潮流;休士頓萊斯大學的數位學習專家亨利說,圖書館不應只是收納圖書的空間,更應是個交換思想理念的所在,去圖書館的重點應該是對話,而不只是埋首書堆。魏菊女士在麻州波士頓主持一家建築師事務所,她已經為數十家大學圖書館進行過適應電腦時代的改裝設計;她認為,改裝傳統圖書館的最大挑戰在於如何使閱讀和學習變成一種渾然一體的經驗。

現在老師在課堂上交代學生寫報告,學生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上網,只有需要更深入查證時才會去圖書館找資料。曾任全美「研究圖書館協會」會長的沙拉.湯馬斯說,一種真正的轉化正在進行,而越來越普遍的趨勢是把資料送到使用者手上,而非要使用者到圖書館找資料。

arshl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 23